[1] 翟菁,周后福,张建军,等.基于指标叠套法的安徽省强对流天气潜势预警研究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1,27(2):1-7. [2] 陈传雷,吴晓峰,孙晓巍,等.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0,26(3):27-33. [3] 石燕茹,寿绍文,王丽荣,等.风暴相对螺旋度与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关系分析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1,27(1):65-71. [4] 周丽雅,李聪.蚌埠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[J].浙江农业科学,2013(9):1175-1177. [5] 张义军,周秀骥.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[J].应用气象学报,2006,17(6):829-834. [6] 冯民学,周俊驰,曾明剑,等.基于对流参数的洋口港地区雷暴预报方法研究[J].气象,2012,38(12):1515-1522. [7] 王立荣,王丽荣,匡顺四,等.对流参数气候特征在短期预报中的应用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08,24(5):38-41. [8] 刘宸钊,卓伟,裴军林.基于对流参数的雷暴预报方法研究[J].高原山地气象研究,2010,30(2):22-25. [9] Colquhoun J R,周景林.预报雷暴、强雷暴和龙卷的判断树方法[J].气象科技,1989(2):44-50. [10] 安洁,齐琳琳,王东明.综合指标叠套方法在海上雷暴预报中的应用[J].海洋预报,2015,32(1):58-62. [11] 孙凌,周筠珺,郭在华.雷暴持续时间与地闪活动的预报方法研究[J].气象科学,2012,32(2):182-187. [12] 郝莹,姚叶青,陈焱,等.基于对流参数的雷暴潜势预报研究[J].气象,2007,33(1):51-56. [13] 邓猛.山东地区雷暴分布特征及潜势预报研究[D].南京:南京信息工程大学,2013. [14] 柴瑞,王振会,张其林,等.基于对流参数的雷暴潜势预报方法对比分析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09,37(8):3638-3640,3701. |